人物專題報導 - 「工學院新任院長 陳志臣 教授」

「十年樹木,百年數人」工學院在歷任院長的領導及全體師生的努力下,已有良好的教學研究環境及行政制度,並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工程人才。自去年李建中院長退休後,歷經吳瑞賢代理院長,今年2月起工學院新任院長 陳志臣教授正式走馬上任,本期電子報首發陳院長特別報導,以讓大家瞭解院長對工學院的運作概況及目標,並對所有師生的期許。

院務簡介
中央大學工學院自五十八年成立化學工程學系以來,相繼於六十年成立土木工程學系,其後陸續成立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環境工程研究所及資訊工程學系等;各系並先後成立研究所項士、博士班。目前工學院有化材系、土木系、機械系、環工所、營管所、光機電所及能源所等三系七所。
目前在校學生博士班302人,碩士班750人,大學部1210人,共2262人。另工學院為提升研究成果,並提供學界、產業界等各項諮詢服務及合作,先後設置了精密儀器中心、能源中心、生醫中心、奈觸媒研究中心、車輛行車事故鑑定研究中心及界面科技研究中心等六個研究單位;故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一所相當具規模的國立大學工學院。

人才培育
一流的工學院一定要有一流的教授及學生。中大工學院已有許多一流的教授,無論在教學或研究上均有一流國際水準。應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教學、研究環境和條件及行政支援,使他們無後顧之憂,發展更快速。對於教授們的傑出表現,除配合學校現有措施,積極獎勵,適當的表揚之外,並應協助他們取得外界的肯定。一個學院的永續發展及成長,一定要持續有優秀的人才加入,這包含爭取有經驗的傑出學者及有潛力的年輕學者到校任教。對於新到院的教授,主動提供必要的協助,使他們能盡快取得教學和研究之校內外相關資源。
有一流的教授,亦需有一流的學生,才能使中大工學院成為國際一流的學院。如何吸引優秀的學生來中大工學院就讀,是一項重要的課題。與其他幾個主要國立大學工學院相比,中大工學院成立的時間較晚,一般知名度較不足。雖然師生在他們領域專業有很好的表現,校友在產業界的影響力亦已慢慢展現,但仍不足以讓社會有充分的感受。所以我們應積極把優秀的教學品質和研究環境、師生們的傑出表現及優美的校園,讓社會大眾了解,俾使中大工學院成為學生所嚮往的工學院之一。
未來來自國際的博、碩士生可能成為老師們主要的研究人力之一。中大工學院最近幾年國際學生人數已漸成長,未來應主動赴越南、印度、東歐地區宣傳,爭取優秀學生到中大工學院就讀研究所。
除了吸引外校優秀學生來中大就讀外,亦應積極吸引本校傑出的大學生繼續留在本校完成研究所的課程。現進行的五年雙學位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已有一些成效。如果能配合專題研究,使學生及早認識老師的研究範疇、能力和老師於相關領域的表現,效果應會更佳。另外應強化學生對學校認同感及榮譽感。具體做法包含利用不同管道使學生了解學校的重要成就、認識老師的學術表現、獎勵學生參與校外競賽、知悉校友之成就……等等。

教學成果
中大工學院應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創新能力、持續學習、專業倫理、國際視野及前瞻眼光之工程領導人才。所以應在既有基礎上,繼續強化優質的教學環境。
中大工學院目前除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光機電工程研究所、能源工程研究所外,每系、所皆設有博、碩士班。未來應協助這些研究所成立博士班。
中大工學院的老師向來非常注重教學品質提升,在劉兆漢前校長推動下,有些系所參與工程教育改革,積極推動創意設計及實作,具有相當成效,應繼續推動。大一新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劉全生前校長任內,特別強化大一共同科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厚植基礎課程訓練。各系所依照教育目標及特色,宜加強提昇專業課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專題研究,培養學生創新、獨立思考、持續學習、研究及實作之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良好專業知識的優秀學生。通識課程則應著重於豐富學生視野、認識專業倫理、及未來世界發展趨勢。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落實實施課後輔導機制。
中大工學院最近幾年在李建中院長及吳瑞賢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先後與日本、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等知名大學交流及合作,並設有國際永續發展碩士專班,專收外籍生。 未來應持續與國際知名大學合作,簽訂雙聯學制及交換學生。此外還要建置英語環境,提升學生外語能力,鼓勵學生出席國際會議,赴國外合作學校交換進修或前往知名大學進行研究。並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訪、講學、及研究合作,或延攬國際知名學者任教。
除了教學品質的提升外,提供優質的教學及學習環境也是很重要。中大工學院有些系館,已漸老舊,現已進行部分更新,未來應持續進行,並加強教室及實驗室的現代化,增加學生學習的意願。

研究領域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從早期製造業、電子業、半導體業、資訊業、到最近的光電業,工程領域的畢業生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現台灣科技業的領導人物,大部分也是工程領域出身。所以工學院的發展,對中大是否能於台灣未來科技產業佔有重要地位,扮演關鍵角色。
中大工學院在環境工程、防災科技、大型力學實驗,營建管理、奈米觸媒、界面科學、生醫工程、光機電整合科技、能源科技等,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礎。但對整合性的大型群體研究較缺乏,未能充分彰顯研發成效。未來工學院應主動積極成立跨系所、跨領域、甚至跨院的研究團隊,參與環境、能源、生物醫學、光機電、奈米工程等領域之研發工作,並發展相關的整合型計畫,以爭取更多研究資源,並應積極與國際學術及研發機構進行合作。
為了解決能源的短缺、全球暖化及氣候異常現象等問題,全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無不投入大量資源,從事能源技術、節能科技與減碳技術的研究。台灣亦啟動「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新兆元能源產業旗艦計畫」。因應此趨勢之發展,中大工學院應整合研究團隊,與其他學院合作,甚至跨校合作,投入此方面相關前瞻研究。太陽光電、生質能、氫能與燃料電池、儲能科技、照明科技、綠營建、減碳科技、冷凍空調等,均是中大有實力發展之領域。
由於人口老化及追求更優質的生活,生醫工程為台灣頗具發展前景的科技,中大工學院現已成立生醫工程研究所,機械系及化材系亦有多位教授從事此方面研究,已有相當基礎,未來可繼續與理學院及資電學院合作,朝此方面努力。
現今台灣產業正努力轉型及向上提升,很多業者急需與學界合作,來增加競爭力。產學合作向來是中大工學院重點方向之一,亦有很好成效,未來應持續積極與業界進行產學合作,並申請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桃園縣的工業很發達,有許多傳統工業及高科技產業,中大是桃園唯一的國立大學,我們應可利用地理的優勢,加強與他們的合作。中大工學院許多教授與鄰近的工研院及中山科學研究院一直有合作,可以繼續加強。

行政資源
任何大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之理想,需有良好及有效率的行政支援,才能具體實現。工學院在歷任院長的努力下,已訂定很好的規章及制度。未來工學院發展方向的擬定,將經由行政的公開化和民主的機制,凝聚院內師生同仁的共識。藉由行政的現代化,加速院內訊息的流通及師生同仁對院務的了解。對行政團隊應充分授權與分工,培養團隊精神與提昇士氣。提供和諧及公平的環境,讓老師們能放心專注教研工作。並對老師的教學與研究的需求,主動提供適當的協助與支援,使老師能更順利推展教研工作。

對工學院的期許
陳院長於1986年回到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機械系任教,一眨眼就是二十二年過去了,陳院長特別感謝學校,提供良好的教學及研究環境使他在教學及研究方面能夠持續成長。在這段時間裡,陳院長大部分是專注於教學、輔導與研究工作,當年在系主任任內歐陽院長所栽的樹木現都已長大,而他在這些日子裡也與中大一起成長。其中的努力、汗水和各種有形無形的收穫,更是點滴在心頭。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一個夢想在陳院長心中徘徊不去,那就是他一直希望看到中大工學院畢業生在臺灣工程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正因為我們起步比台、清、交、成等校晚,所以我們要更努力,以期逐步超越他們的成就。陳院長也深信,有一天這個夢想必定可以實現。

中央大學工學院成立至今已近四十年,在歷任院長的領導,及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穩定成長,已建立優質的教學與研究環境及良好的行政制度,並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工程人才,及一流的研究成果。而工學院一向秉持校訓「誠樸」之精神,腳踏實地、嚴謹治學、努力進取,在教研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未來應配合時代潮流的演變,推動前瞻性的院務發展計畫,取得教學與研究的卓越表現,才能成為一流的工學院,培養未來台灣經濟命脈的高科技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