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威利斯大廈

   

 

  威利斯大廈在1973年—1998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其前一任最高紀錄為世界貿易中心、而後一任為雙峰塔。其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建造期間為1970年—1973年。最高高度(天線/尖頂)達527.3 公尺、屋頂442.3 公尺、最高樓層412.7 公尺、樓層數108、總樓板面積     418,064 平方公尺。建築團隊為建築師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 

  威利斯大廈(Willis Tower),又譯韋萊大廈,原名西爾斯大樓,是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的一棟摩天大樓,樓高442.3米,共地上108層,地下3層。大廈在1974年落成,超越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大樓。落成至2009年7月16日前命名為「西爾斯大樓」(Sears Tower)。2009年7月16日正式更名為「威利斯大廈」。此摩天大樓是由建築師布魯斯·格雷厄姆(Bruce Graham)和結構工程師法茲勒汗(Fazlur Khan)所設計。

  大廈結構工程師是1929年出生於達卡的美籍建築師F.卡恩。他為了解決像西爾斯大廈這樣的高層建築的關鍵性抗風結構問題,提出了束筒結構體系的概念並付諸實踐。整幢大廈被當作一個懸挑的束筒空間結構,離地面越遠剪力越小,大廈頂部由風壓引起的振動也明顯減輕。頂部設計風壓為305kgf/m^2,設計允許位移(振動時允許產生的振幅)為建築總高度的1/500,即900mm,建成後最大風速時實測位移為460mm。所有的塔樓寬度相同,但高度不一。大廈外面的黑色環帶巧妙地遮蓋了服務性設施區。

  大廈的造型有如9個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筒子集束在一起,簡潔卻穩定。不同方向的立面形態各不相同,突破了一般高層建築呆板對稱的造型手法。這種束筒結構體系是建築設計與結構創新相結合的成果。其總共使用鋼材76000噸,即1.62kg/m^2。每平方公尺用鋼量比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的帝國州大廈降低20%,這種束筒結構體系概念的提出和應用是高層建築抗風結構設計的明顯進展。  

  於911事件發生以前,威利斯大廈層被列為繼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之後的下一個恐怖襲擊目標。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已經投資約650萬美元加強大廈的安全措施,其中包括:為大樓安裝了更多的攝影機、任何人進入大樓必須持識別證、警力增加且改善了大樓內部與政府部門及外界的通信聯繫等。

  2009年,威利斯大廈發表將推動3.5億美元的綠色整建計畫,除了屋頂高聳的天線外,還將增設風力發電機組、空中花園與太陽能板。大廈的所有人表示,這項五年的計畫能讓大樓的電力消耗減少80%,每年節省2400萬加侖的用水。此外,大樓旁邊還將利用私募資金興建一座擁有自己綠色設施、500間客房的50層樓豪華飯店。 

  威利斯大廈將在第90層的屋頂上安裝太陽能板,為大樓的用水加溫。大樓的各列屋頂上也設置不同的風力發電機組,並測試其效能。此外,屋頂上還將規劃近1000坪的空中花園。其外部的1萬6000扇窗戶都將進行改裝,以節約熱能;大樓的機械系統與104座電梯也將更新;照明控制系統與廁所都要重新整修,以節省用水。

 

資料來源:

WIKI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威利斯大廈

  聯合報報導 200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