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教堂- Paper Dome

 

  1995年1月17日,一場芮氏規模7.2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造成日本神戶市6萬7千多棟房屋全毀,4千5百多人罹難,地震和隨即而來的大火,讓長田區的野田北部9百戶中有70.4%的房屋全毀,轄區內的鷹取教會也被燒得只剩下一尊耶穌像。而地震的慘烈災情透過媒體,不斷地放送到日本各地,撼動了眾人的心,超過100萬名志工投入災後的救援與重建工作。當中家住東京的坂茂建築師,看到許多的醫師、護士、NGO組織在災後的第一時間紛紛趕到現場,投入救災的工作。此時,一位建築師自問:「身為建築師的我,究竟能夠做什麼?」一月底,坂茂前往滿目瘡痍的野田北部,找到了鷹取教會。為了讓集結教會的志工們能有更理想的工作環境,坂茂主動跟神田裕神父提出:可以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來興建「紙建築」的構想。一開始神田裕神父婉拒坂茂的建議,並告之在社區尚未重建完成以前,並沒有重建教堂的打算。然而坂茂建築師於「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集會所」的理由下,加上其本身願意承擔籌募1千萬日圓的興建經費及義工的招募,終於取得神父的首肯。

  坂茂所設計的紙教堂,外牆是採用玻璃纖維浪板構築而成的長方形,內部則是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度15公釐的58根紙管,建構一個可容納80個座位的美麗教堂。23日,紙教堂終於動工,在義工和社區居民、教友的無私付出下,在震後八個月的9月17日舉辦完工典禮,義工們並將此新建物取名為「Paper Dome」。紙教堂Paper Dome具有集會所和教堂之雙重身份,是震後重建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而此處也從震前單純的教會到震後共集結了9個關心老人、兒童、婦女和推動多元文化的法人團體「鷹取社區中心」,紙教堂Paper Dome是神戶震後社區重建重要的精神標的物,以此為基點開啟教會、社區、NPO跨領域的合作,為多元共生的理想催生、邁進。

  1999年的9月21日,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襲擊台灣中部,短短102秒的晃盪,造成地毀牆摧,生離死慟,瞬間夷平了許多家庭的天倫夢,而位居台灣地理中心的埔里鎮在這一場地震中共有6,206棟房屋全倒,205位鄉親罹難。震後的第六天,日本「神戶元氣村」的義工們,隨即趕到埔里,進駐在謝緯紀念營地達數月之久,與台灣的志工投入搶救、搭建組合屋等行列。而日本的學者、NGO組織也紛紛前來,分享他們的重建歷程與社區營造的經驗,建立彼此跨越國界的珍貴友誼。

  2005年1月,受邀參加阪神地震10周年紀念活動的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台灣921地震重建區的社區夥伴造訪野田北部並於Paper Dome舉辦台、日震災第市民交流會時,得知隨著復興的步履,紙教堂Paper Dome計畫拆除移建,於是其提議「當Paper Dome功成身退之後,能不能將它移築到台灣,作為台灣和日本在社區營造及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此舉,意外開啟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的契機。其後,日方成立了Paper Dome台灣再生計畫執行委員會,並透過教會信徒、NPO組織鷹取社區中心以及野田北部社造協議會等網絡籌措Paper Dome的拆解、海運資金,總共超過400人響應。2005年5月29日,Paper Dome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後,就進行解體作業,其拆解作業簡單而迅速,連同打包只花了五個工作天,而新故鄉基金會也派員參與拆解作業,詳細紀錄相關細節。6月23日,貨車依序將所有的物件運送到神戶港,搭乘「國家號」貨櫃船前往台灣。

  Paper Dome的再生,歷經一年的規劃、一年的申請作業,在附屬設施日趨完工之際,2008年1月25日,「新故鄉」舉辦了「千人立柱」活動,從全台各地超過1千位前來參與立柱活動的朋友,紛紛齊聚在Paper Dome新故鄉見學園區工程現場。一根根的紙柱,從山丘上接力傳下,在現場千人見證下,完成Paper Dome的再生工程。

 

資料來源:

紙教堂- Paper Dome 新故鄉見學園區入口首頁

http://paperdome.homeland.org.tw/